新聞中心&News
2025-07-01
5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召開貫徹《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新聞發布會。會上,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介紹了4個典型案例,展現江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利用實踐成果。這4個案例都有哪些好的做法?記者詳細了解。
紅嘴鷗銜來“綠色經濟”
紅嘴鷗,俗稱“水鴿子”,因其潔白羽毛形似鴿子、紅嘴紅腳而得名。每年秋末冬初,紅嘴鷗飛越6000多公里,從西伯利亞來到太湖畔越冬,次年3月中旬返回繁殖地。
2014年,紅嘴鷗首次現身無錫太湖畔。2016年,太湖北岸的黿頭渚景區借助紅嘴鷗這一文旅IP,正式舉辦冬季觀鳥節。2024年冬天,來錫越冬的紅嘴鷗數量至少是前幾年的三倍,且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除太湖、蠡湖等水域,梁溪河等內河也能見到它們飛翔的身影。
紅嘴鷗為什么選擇無錫?豐富的漁業資源與優美的生態環境就是答案。自2020年10月起,無錫太湖湖域全面封湖禁漁,成效顯著。太湖相對漁業資源量增長300%,魚類群落結構、規格大幅提升,2023年湖中魚類增至66種。豐富的漁業資源為紅嘴鷗提供了充足食物,游船開過翻起的小魚小蝦,成為它們輕松捕食的目標。
在生態環境方面,2024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藻情達到歷年最佳,總磷濃度0.05mg/L,同比下降3.8%,達到Ⅲ類,總氮為每升1.29毫克,太湖北部湖區、湖心區水質自2007年以來首次均達Ⅲ類標準。為進一步維護生態環境,無錫持續升級漁業資源保護技術。2025年2月初,太湖北部漁政指揮調度中心建成,20個點位全景高清攝像機實現太湖北部岸線監控全覆蓋。
紅嘴鷗雖每年在無錫停留僅100多天,卻已成為重要文旅IP。2025年元旦,闊別近20年的太湖跨市水上游重啟,游客乘船往來蘇錫,在湖面與紅嘴鷗親密互動,解鎖跨區域水上旅游新場景,紅嘴鷗帶動的“綠色經濟”正蓬勃發展 。
大豐麋鹿見證物種復興奇跡
江蘇省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團隊提供
在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成群,悠閑漫步。
1985年,原國家林業部林政保護司與江蘇省農林廳簽訂協議,大豐麋鹿保護區在大豐縣林場南場區建立。1986年8月原國家林業部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從英國7家動物園引進麋鹿39頭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從此大豐麋鹿保護區和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專家開啟了在原生地恢復野生麋鹿種群的壯舉。
保護區麋鹿數量約占世界總數的70%,建成了世界面積最大、種群數量最多、基因庫最完整的麋鹿自然保護區,創全球三項之最。建區近40年來,經過引種擴群,行為再朔,野生放養等工程實施,麋鹿種群數量從39頭增至8216頭,其中野生種群數量已突破3553頭,初步實現了恢復野生麋鹿種群目標。
在保護麋鹿的同時,其他動植物也得到有效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近年來,保護區生物物種紀錄不斷刷新:鳥類種類從204種增加至28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從41種增至54種,一些鳥類如彩鹮、丑鴨等陸續首次現身麋鹿保護區,鳥類數量每年呈10%的趨勢增長,凸顯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2024年,全年環志鳥類數量572只。
此外,保護區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建立一支以博士為領銜,碩士為主導,本科生為主力軍的科研隊伍,在麋鹿的形態學、解剖學、生理學、繁殖學、行為學、遺傳學、病理學和保護生物學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科學的研究,在國內外專業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300多篇,撰寫麋鹿研究專著16部,獲多項授權專利。
條子泥“720”開辟觀鳥勝境
條子泥濕地位于江蘇省鹽城市東臺沿海,南黃海輻射沙脊群的頂端,擁有129萬畝潮間帶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的中樞地帶。2019年,條子泥濕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重點區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全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空白。
為了幫助鳥類尋找躲避漲潮的停歇地,2020年4月起,東臺沿海經濟區開始對條子泥觀潮區海堤西側一塊720畝的魚塘進行改造,打造水鳥高潮位棲息地——
堅持NbS理念,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從微地形、植被、水質水位、空氣、光控、噪音、磁場干擾7方面入手進行改造,恢復裸灘、整理植被、合理調控水位,保證水質清潔,為水鳥營造適宜的生境。
形成長效機制,加強監督管理。對720區域進行封閉管理,建立日常巡護隊伍,落實專人巡查,嚴格管控人為干擾活動及其他威脅發現。在區域周邊安裝聯網監控,開發智能鳥類識別系統,實現智能化管理。
創新管理模式,建立協同保護機制。與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紅樹林基金會等高校和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同時成立東臺條子泥愛鳥協會,共同開展鳥類相關監測、采樣等調研工作,建立生態數據庫,形成“政府+科研+聯盟+協會+志愿者”的協同保護機制。
自720高潮位候鳥棲息地建成以來,就吸引了無數候鳥在此休憩。2021—2024年,720監測的水鳥峰值逐年增加,其中小青腳鷸監測數據不斷刷新至2000余只,已連續五年更新全球種群調查數量。2024年秋季遷徙季,在“720”單次調查水鳥最大值達188546只,創造了“720”設立以來的最高紀錄。
“科教聯盟”打造制度創新樣本
2024年5月22日,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教聯盟正式成立,同日召開聯盟第一屆第一次理事大會,通過聯盟章程。聯盟的成立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舉措。
成立后,聯盟積極參與南京市第一批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建設,命名南京江豚城市公園、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等9家南京市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擴大生物多樣性科普影響力;以南京獨具代表性的長江江豚等本土明星物種為主角,面向不同群體,通過探險故事、手繪圖案等形式出版《南京本土生物多樣性科普叢書》等系列生物多樣性科普讀物,提升公眾對南京本土生物多樣性關注度,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同時,聯盟大力推動南京市生物多樣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打造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樣本,例如:開展瀕危樹種秤錘樹保護性展示與群體擴增研究,通過多層次展示栽種、擇地回歸引種,同時引入現代生物技術,構建南京市秤錘樹保護應用場景,為鄉土物種的保護提供參考與示范。
為推進長江江豚種群保護與恢復,聯盟劃定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研發5G無人機和水下實時聲吶監測系統,形成國內首創“水上—水下—岸線”監測體系;成立南京長江增殖放流站,建立全國首個長江干流長江江豚原地應急救護體系,對人口高密度城市探索瀕危物種動物保護具有示范意義。
總體來看,聯盟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形成保護合力;強化科普教育,提高公眾認知;推動科研創新,探索新方法和新技術;打造示范樣本,為現代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參考。